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书法资讯
隶书的起源与发展
2020-07-19     浏览2926    作者:    来源:朱永正 官方网站

      从历史遗存上清楚地展示了秦汉期间400的“隶变”过程。人们习惯将这一时期的隶书称为“古隶”或“秦隶”。这些书法遗迹,由于来源于篆书,因而保留了篆书的某些特征,但又有向隶书演变的雏形,甚或有草书和楷书的笔意。在用笔上,出现了方折和波磔,运笔增加了提按。在结体上,保留了一些篆书的构形,但已简化了迂回繁琐的笔画,并且多了一些横向的取势。在章法上,更加自由烂漫,大小错落,不苟一格。由于这类书体主要出于民间和下层官吏之手,以实用为目的,属日常使用的俗体,并非官定书体,又是直接书写的墨迹,因而风格显得率意,流畅,淳朴,自然。正如古人所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隶书起源于战国,孕育于秦国,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复兴于清代。要搞清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各个历史朝代遗存的书法史料全面了解和认知。隶书的历史遗存主要有二大类:简帛书(书写在竹木简牍和丝绸);石刻文字(包括碑刻和摩崖)。清末以前,人们对隶书的认识还局限在东汉时期盛行的隶书。到了20世纪以后,随着对大量简帛书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填补甚或改写了中国书法的历史,特别是填补了由秦到西汉这一重要时期隶书演变发展的空白。今天学习和研究隶书发展史,就必须充分利用这些珍藏的历史资源,拓宽视野,全面了解掌握隶书的演变过程,为学习和创作奠定好基础。下面,分别简要介绍一下各个历史时期隶书的演变特征。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