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书法资讯
草书的形态和风格
2019-12-27     浏览1140    作者:    来源:朱永正 官方网站

       现今所能见到的拓本,以这种松江本《急就章》明拓本为最佳、最早.这一拓本上的章草书配有真书释文,一行章草、一行真书相对照。此章草笔调古意遗失殆尽,只存章草体式及其点画形态.而真书释文纯为隋唐人笔法.唐人幕本现不得而见,而其原迹更不可见了。此本几经幕、刻,又加释文.离原貌已相差甚远,是否为皇象所书,已无从考证。不过,从章草书的历史发展来肴,在皇象的笔下出现这样的典范之作似也合乎情理。皇象是三国时吴国的著名书法家,字休明,广陵(今扬州)江都人。其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工书,尤善章草、八分,时号‘书圣’。其书与严武棋、曹不兴画等并称“八绝,。以这样一位书家,其功底可想而知.以其书之法度谨严.写出《急就章》这样的规范之作也是不奇怪的。此外.从简犊真迹上看.章草书在西汉已形成,至东汉更为纯熟并明显向今草演化.士大夫阶层的文人书家如张芝.在杜度、崔玻的基础1:进一步规范化(即所谓“转梢甚巧“).在笔法上更为讲究,当时的知识分子效法张芝学章草成风,这是历史发展到r相当火候时必然出现的长象.张芝的风格不得而知,如《滓化阁帖》中所刊其《八月帖》不假的话,也只是大打折扣地展示了张芝章草的概挽。不过即从这·刻帖来看.其笔法的严该规范也是足堪敬服的。那么,以此趋势发展到三国时期.吴国的皇象以章草体写《急就章》,以此作为章草的教学用字书.也是顺理成奄的事.   从东汉到魏晋,在诸多的竹木简犊和纸书中,我们叮以饱览章草的千姿百态,如《教煌木简》中西汉到责未报》简的宽博拙厚、《居延汉简》中东汉建武三年的《误死马驹册》的刚健态肆,《武威医药简》的串朴方劲、《北部侯长》简的雄浑爽畅、《李文通》简的典雅流美、楼兰出土魏晋之心斤期送》简的清劲文雅、《以姆钝》简的拨辣苍劲等等,令人惊叹不已。史传张芝、皇象、索靖皆善章草,但寸纸不见遗.刻帖中的张芝《八月帖》、皇象忆急旋章》、索靖《月仪帖》,皆见《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皆难判真伪.即确为其人所书,经幕刻也已失真。今从拓本上看,笔势欠顺.体态拘谨,点画提按顿挫皆难寻用笔之迹,故而神采不生.虽名气显赫,难以与仅魏及晋之无名很迹相抗衡.历代书家苦千不见章草真迹,而以传为张芝、皇象、素靖书的章草刻帖为范本,难得真趣.
    这件作品是在砖坏烧固之前以锥刻划的,书法痛快酣畅,一气呵成。因是用锥刻划,不同于毛笔的提按顿挂,有丰富的点画形态变化和独特的风格。圆锥工具造成回浑的线条,不见明显的波碟形态,但共愈态毕具.随意刻划的无构束的创作情境.又造成天弃浪漫的意趣。这件作品大气磅礴,圆浑洒脱的体势中含有几分生涩意味,这是由于砖坯材料的作用而产生的粗枯感。又由子砖面的不平及其残破,为一些点画增添了虚蒙的意味,使这件章草作品犹如在龙腾云雾之中.时隐时现,有几分不可捉摸之感.《吕氏传》之所以能如此神采眩目.因为它是原作,而且作者有很高的书法艺术素养.又精于章草的笔法及其体势,以至这块原本十分苦通的砖块成了一件十分珍贵的书法艺术品,以致张芝、皇象、索靖的那些传世刻本与之相比也大为逊色.在今天,我们有福能见到如此多的章草珍品.大可不必只在那些大名家的刻帖中兜圈子了.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