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书法资讯
隶书的起源与发展
2019-11-09     浏览1134    作者:    来源:朱永正 官方网站

      隶书起源于战国,孕育于秦国,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复兴于清代。要搞清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各个历史朝代遗存的书法史料全面了解和认知。隶书的历史遗存主要有二大类:简帛书(书写在竹木简牍和丝绸);石刻文字(包括碑刻和摩崖)。清末以前,人们对隶书的认识还局限在东汉时期盛行的隶书。到了20世纪以后,随着对大量简帛书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填补甚或改写了中国书法的历史,特别是填补了由秦到西汉这一重要时期隶书演变发展的空白。今天学习和研究隶书发展史,就必须充分利用这些珍藏的历史资源,拓宽视野,全面了解掌握隶书的演变过程,为学习和创作奠定好基础。下面,分别简要介绍一下各个历史时期隶书的演变特征。从战国末到西汉末这400年间隶书的发展过程。学术界称为“隶变”,即由篆书逐渐演变为隶书的过程,也就是隶书的孕育阶段。这段时期主要是简帛书。

     东汉时期的成熟隶书。到了东汉,尤其是东汉后期,刊石立碑之风盛行,隶书发展已走向成熟,大量碑板和摩崖石刻出现。官方也将这一时期成熟规范的隶书定为通用书体。这时的隶书,已经脱尽篆书的约束,笔画由象形变为符号,汉字的基本笔画已经形成。用笔变圆转为方折,蚕头雁尾,波磔明显。结体已趋扁方,如“八”字左右背分,故称“八分书”。章法横成列,纵成行,字距宽,行距窄。总体风格显得端庄,厚重,雄浑,典雅,装饰性强。现在我们通常说的隶书就是这一时期的“八分书”。也称汉隶。汉隶将隶书推向了历史的高峰。这期间的隶书风格鲜明,异彩纷呈。被后尊为隶书的正宗。古人评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按风格可分为二大流派:一种是碑板,一种是摩崖。碑板刻石的代表有:俊秀飘逸之《曹全碑》,凝整端庄之《乙瑛碑》,朴方厚拙《张迁碑》,瘦劲灵动之《礼器碑》等等。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