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书法资讯
书法的初始行态
2019-11-18     浏览1124    作者:    来源:朱永正 官方网站

      汉字是实用的,而早期的汉字以象形性为其构造的基本特征,既有了“象形性”,也就有了艺术的表现性。并非只有中国古老的汉字才具有象形性,实际上,世界上各文明古国的古老文字,如苏马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画文字等,都由图画式的文字符号演化成为文字,与中国的汉字彼此之间有着相类似的规律和演化过程。可是在现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了拼音文字,唯独中国的汉字未走这条路,而是沿着自己的路变为注音文字,我们可以由篆、隶、草、行、真诸体中,看出它的演化过程来。之所以如此,就是由于汉字的擅变与其书法的演变有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汉字在其产生的初始形态上即反映着中国人对自然美法则的认识(审美意识)和对美的表现能力。书法(用笔、结体)上的变革与发展,使汉字形体的象形性日趋减弱,益抽象地发展,以至演变为纯语言符号。但这纯语言符号的字体,如行、草书等,又可沿着其变革演化走过的道路而上溯到其初始形态(即象形)。中国的成熟的汉字,不是形象化地再现自然,而是合乎自然规律(理)地、高度抽象地反映自然,它显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高度理解和对其形式规律的把握能力。中国文字即是如此由象形文字最终变为注音文字,由篆书最终变为草、行、真书,这是书法(中国人的社会功用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抽象体现)及其书体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书法才具备既能满足记录语言、传播信息的实用要求,又能作为艺术品供人们赏玩而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的双重性格。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甲骨刻辞、鼎彝款识及种种砖、瓦、碑、志、简犊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从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书法—商代甲骨文、金文以及朱书、墨书来看,其线条与结体的美,已体现出相当高的艺术审美理想和形式表现能力,它本身即是一种艺术创造。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