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书法资讯
书法家和书风和流派
2019-11-07     浏览935    作者:    来源:朱永正 官方网站

        从各地区在20世纪以来所呈现的各种书风看,最有可能对一些特定古代作品构成取舍并充实流派内涵的,或已拥有强大的历史渊源及地域上的便利,但尚有待千构成鲜明的流派标志的,大约如上所述。当然,这样的分类提示本身着眼于印象,因此必然较为笼统,不宜死扣。但通过如此笼统粗浅的分类,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思考题:
    一、从纵向的历史立场出发,当代书坛与清代碑学风有着割不断的承启关系,这是一种时序特征明显的联系。近现代书法家中,作为清代碑学书风的后进也不乏其人。他们足以构成一个新的碑学阶段,在当代书坛独领风骚,而不仅仅是像李瑞清那样承清末余绪而已。
    二、从横向的广裘空间着眼,当代书坛的南北分派倾向在笼统意义上说还是存在。陕西、河南等西北中原雄风,即使在“流而畅”的草书作品中也依然发挥影响;而江、浙、沪三角地带的秀逸潇洒之气,在篆隶中也常有展现。这种地域色彩明显的不同感觉或明或暗地存在于翰墨之中,即使是湖北、四川、广东、辽宁也尽然。因此,如果不拘于阮元的本意,那么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正有相近的分界。我们自不必把“南”一定限于刻帖墨迹而北则定为魏碑。但以崇尚二王的沈尹默、潘伯鹰、白蕉何以聚于上海并且他们的门生弟子竞然还构成了‘个从秀丽走向甜美的审美趋向。邓散木在上海时有一手飘逸的行楷,而赴京后书艺却江河日下等历史现象来看,地域、文化背策、审美土壤的规定还是有相当的作用。它渗透到创作者的观念、意识、追求中去,并反映在具体的笔墨之间。
    三、从创新的情况看,当代青年中前卫一冀试图借鉴外来风气的尝试还远远未臻理想的高度,大量所谓的“创新”作品由于作者缺乏书法历史修养和美学修养,渐而流于猎奇和炫巧。根据这一现状,在一段时间内,书法界各区域集群开创新风的努力仍将偏于从传统(客观的古迹和主观的近现代书家成就的启示)中寻求契机和动力。也即是说,新的流派将仍然是比较中国式的,这证明书法的现状和可预见的将来仍然会扎根于雄厚的历史文明之中,关于对书法中前卫一翼的沽价与批评、以及对未来的有限预测,我们在下一节将作详细探讨,此处仅作一提示。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