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意型的书法创作,其风格意趣是表现性的。这一类型不独体现在庄重用途的碑铭和文书中,即在纯赏玩性的书法艺术形式中,作者如以着意求佳、求法的创作心态进行创作,即使作行、草书,所得也往往是法度严谨而情趣不足,最典型的如赵孟颊,一味幕拟晋唐大家法式,尤其是王羲之模式,即陷人这样的困境。所以,着意型的书法创作往往理性意味浓,具有安排摆布之迹。其佳者虽可达到在法度上无懈可击的高度,但终未能归于自然,缺乏艺术天性流露的妙趣。
随意型的书法创作,其风格意趣是显露性的。由于作者不持有着意求佳的作书心态,故其书天机流露、真情洋溢、妙趣横生,笔墨发挥亦痛快爽畅,一无拘碍。这在平日的尺犊、诗文草稿中表现得最为真切。这是由于这些用途的书写,其心意集中于文字内容所表达的事物及其情状等,于书法并不经心。而在有意表现书法艺术趣味的创作活动中,古代有些书家为使自己的创作兴致从着意求佳的心理状态中摆脱出来,而造成无意于佳的创作心态,以使天性真情的潜在意识与精神发挥于笔墨之中,他们有的借酒发兴,如张旭、怀素;也有的陶醉于山川妙境之中,得某种灵感激发作书意兴,如黄庭坚。他们以高度自觉的艺术创作和情境追求意识,去谋求达到高度不自觉的任性挥洒、兴尽而止,创作出在清醒的精神状态下欲求而不能得的奇妙艺术真趣,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认为,真实意义上的着意型书法风格意趣和真实意义上的随意型书法风格意趣并不难得,难就难在以强烈的艺术表现欲去创作出看似无意求佳却又不失法度,发自意中而得自意外,本经理性揣度却洋溢着天性真趣的作品。这是天才的书法艺术大师有别于一般书家的关键所在。达到这样的高度,既需要坚实、深厚、广博的书法功底和学识修养,更不可缺乏超群的天性与才情,所以我认为这样的书家是最富有艺术灵性的,是具有最佳的艺术素质的。
纵观中国书法风格史,前述金石气与书卷气、着意型与随意型的风格变化和书美意趣,在每个时代的刻铸铭文和手书墨迹中都有所表现,而士大夫文人书家的自觉追求,因各自审美观念的不同、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崇尚不同的书美意趣和风格类型,或金石气,或书卷气,或二气交融。或属着意型,或属随意型,或二者兼善等等。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