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书法资讯
篆书到隶书的演变
2019-09-18     浏览814    作者:    来源:朱永正 官方网站

      从书法艺术的意义上剖析,秦隶运笔中动势一与波挑的出现,是最具变革创意的。因为这种运笔方法改变了篆书单一的形质。动势和波挑的出现,都是以毛笔书写为前提的,它们的出现,使得书写出现了较大的运动感。由于快写,笔和笔之间已不再像钟鼎文及小篆那样互相不连贯,而是出现了连笔或笔断意连的情况。这种笔画之间的相互顾盼照应,不由得使人联想到草书的萌芽。另外,从秦简来看,书写的用笔方法较同期的篆书丰富了许多,提按意识明显地出现了,“逆人平出”“裹锋”“出锋”以及“点”的运用均有表现。特别应该指出隶书至西汉成熟时的三种主要笔法:平画、掠画、波挑。在秦隶中都已形成。    

     秦隶一方面对篆书进行着隶变,另一方面却保持着许多篆书用笔的特点,而并不像西汉以后的简书那样多用侧锋来书写,这正是我们看到秦隶浑厚、丰润的原因。不仅如此,秦隶还发展了篆书的圆势用笔运动,我们注意到秦隶的“口”字,或类似“II”形的‘巾”“内”等字的右下角,都塌去一只角,解剖其中一二便可知晓,这正是圆弧笔势运动的结果。过去人们看到隶书比篆书方折,就认为这是隶书趋于简约的唯一途径,这是古文字学界在研究中往往忽视笔法的原因。我们只需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知道这只是个表面的现象,毛笔的圆势运动显然要比方折的速度快。因此我们认为在隶书走向方折运动之前,圆势运动在隶变过程中起着内在的决定的作用。圆势运动原本就存在于篆体之中,又便于毛笔快写篆书,使篆书变为草篆,草篆而生隶。同样,还是这个道理,隶书的快写加上圆势运动,形成了早期的草书。这说明圆势运动的笔法在书法发展史上是一脉相承的。实质上早期隶书一方面形变扁方,改纵势为横势;一方面以圆弧笔势运动快写篆书.这两方面的努力才使隶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