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殷代故都遗物,故称殷墟甲骨文。它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最系统、数量最集中的文字。《尚书·多士》中有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些典、册,在今天看来,应该就是这些甲骨文本。由于时间实在太久远了的缘故,每当我们审视这些“典、册”的时候,一种莫名的神秘感就会油然而生。因此,要进一步学习和欣赏这些甲骨文本,我们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才能寻得门径。我国古代(包括司马迁在内)对商殷帝系的“兄终弟继”现象不理解或多有微词,认为“兄终弟继”的继统方式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今天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其中的谜团:武乙以前,直系、旁系并重。也就是说,父终子继和兄终弟继都是合法的,兄弟之间无主辅之别。这是商殷继统文化的特色。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今天推测:一是上古时代人们的平均寿命可能很短,采取兄终弟继的方式可以给下一代的成长留出足够的时间;二是继统文化从原始的禅让制度演变而来,公共社会—家族天下—家天下,这里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但值得一提的是:
商朝31王,采取兄终弟继的方式传位,但弟继终了,最后还是还位于嫡系长子或长孙。整个商王朝在继统问题上一直没有混乱,也未曾出现在皇位继承上的篡逆问题。殷末4代帝王则是实行父死子继的继统方式,这应该是直系嫡传继统文化的滥觞。 对于谥法的问题,学术界一般认定溢法起源于西周孝王(前909一前895年间)。从出土的甲骨文分析来看,有商一代帝王31个君主的名字,都已经具有了谥号的意味。因此,谥法起源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商榷和论证。 夏、商国土,西迄陕西,东至东海,沿河流域小国众多。《吕氏春秋·用民》中有云:“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甲骨文中称“国”为“方国”。甲骨刻辞中记载的有七百多个方国,方国一般称“某方”。学术界就把“某方”称为某方国。方国的首领称“某侯”或“某伯”。 “神抵”中的“神”是指天神。而“抵”则是指地神。神抵是商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敬鬼神,尤其是敬天神、敬地神,是商代举国上下头等重要的大事。这表现在: (1)商王之名,用天干命名,其用意就在于“人即天也”、“天亦帝也”。商王就是“天帝”,商王代表着天的意志。 (2)商家尊先人为“先公”、“先王”,并统称为帝。自成汤以下称帝,最后发展到末代的帝乙、帝辛,直接取“帝”为名,与自然神的“上帝”并列予以祭祀。 (3)商人崇鬼神,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除了正宗的、记载比较明确的祭祀活动之外,还有许多不知名目、不知身份的祭祀活动。由此可以推断:商人崇鬼祭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商人特有的祭祀文化名目众多、祭法奇特、祭品繁杂且数量巨大。据甲骨文记载的相关祭祀名目就多达一百多种。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