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书法资讯
行书的源头
2019-06-19     浏览744    作者:    来源:朱永正 官方网站

     行书一体出现于东汉,虽然还在草创阶段,但在它成熟的过程中又曾经与正在发展中的草书和楷书互为影响,并且它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深远。行书的表现力在各书体中,因其亦楷亦草、兼容静动,又便于识认,所以是历代书家用力最勤者,历史上以行书闻名的书家亦最多。滥筋于东汉的行书,在汉末曾经刘德升的加工美化是有可能的,卫恒《四体书势》说锤舔、胡昭两家的行书“俱学之于刘德升”,应该是可信的。当然行书一体的真正高峰期应是到东晋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时代,这是后话。
    东汉的书体演变,书法史上的各种书体的形成基本上完成了,它留给魏晋时代的只是一个完善美化楷、行书的问题,至于今草乃是章草之省改和再加工。因此,我们认为东汉至魏晋可称为书体演变的终结期。
    任何一种书体的出现,都是中国文字向实用简易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在形成之后,又都经历了被书写者美化加工的过程。大篆、小篆都曾有过这样美化加工定型的过程,汉隶、章草到东汉也都被美化加工、定型。这些经美化定型的书体,在急速的文字演变中,又都被后来者—更实用简易的新书体替代。新生书体主要产于民间,起初并不被官方文化阶层所接受,“但历史昭示我们,它们是富有生命力的,它们将使贵族化的文字走下舞台,并取而代之。”
    汉代的书体演变正是循着这个规律,各种书体看似纷繁杂乱,实则重叠有序地各自先后登上历史舞台的下层和上层。其间,东汉后期文人书法家不断涌现,他们在各书体发展中所做的美化加工工作,亦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