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书法资讯
篆、隶、草、行、真书的形态
2019-05-13     浏览788    作者:    来源:朱永正 官方网站

       篆、隶、草、行、真书,其形体和点画形态各不相同。篆书为早期书体,形体结构以象形性为其基本特点。后随着笔势嫂变,书法体貌逐步摆脱象形性的束缚,新体相继产生。这笔势的嫂变是由贯气程度的逐步加强造成的,而贯气程度如何,又是由一定的表现形式去体现的.纵观各种书体的产生、成熟和转化的过程与规律,可归纳出三种基本的贯气表现形式,即内向贯气形式、内向贯气向外向贯气的过渡形式、外向贯气形式。现分述如下:
    一、内向贯气形式   
  其贯气在干由各种各样的笔画(尤以各种弧线、曲线、斜向笔画为重》组成某个象形体态,以具有象形性的组织构造之间的俯仰敬侧,搭配生姿.以及笔画在表现某个特定的象形构造的原则下,由书写动作的连贯性而产生的对比和谐的运动节奏来造成书法神韵。其点画本身的形态比较单纯,一般来说,一个字中的各笔画之间缺乏就势对应的强烈笔顺,因而其笔画的起笔处与收笔处不存在折锋回锋的形态,更不存在勾越之类的笔画。这一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篆书中。
    如篆书“永”字。许慎《说文解字》日:“永,长也。象水圣理之长永也.’观此字的形体特点,即可领会此意。几笔曲线运动纵横协调.表达其水长之意象.笔画的书写是在其特定的、具有象形意味的构造约束下进行的。也就是说,篆书的形体构造的象形性,决定了其点画用笔的描墓性。篆书没有外向贯气形式的点画形态.而是通过其内向的贯气运笔产生的律动使这几笔画和谐生动地构成了具有流水般韵律美的“永”字。
 二、内向贯气向外向贾气的过渡形式
    这是隶书的贯气表现形式。它在篆书隶变的过程中形成,它标志着篆书解体.汉字摆脱了象形性的制约,而向纯符号性文字演变,同时也标志着汉字书法的用笔由描攀性向连贯性演变。因此,隶书在篆书的内向贯气形式向草、行、真书的外向贯气形式的演变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隶书的贯气是将篆书那种受象形性制约的近于画图式的线条组合,变为有利于就势对应、趋速书写的线条组合。以
此为原则,将各种纵横向及斜向笔画合理地加以合并、减省,从而使用笔的直接对应性加强,与此同时,篆书中所没有的点画形态及其笔法也随之产生了。
    隶书在内向贯气形式(篆书)向外向贯气形式的演变中起着破前者而立后者的伟大历史作用。它已从内向贯气形式中解放了出来,破除了篆书的体式、笔法,但笔意上还隐留着某些痕迹,它初步奠定了草、行、真书体式所赖以成立的形体构架及其笔法的基础,并已具备了一定的可归属于外向贯气形式的表现技巧,但离外向贯气形式的真正形成并得以充分发挥还有相当的距离。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