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书法热”而来的突出问题,即是书法教育的严重落后于时代要求。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清晰的恶性循环:书法教育的低水平完全应当归咎于理论家与创作家一~一理论家没有为大、中、小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出令人信服的教材,而创作家中也缺乏训练有素的书法教育人术目前全国各地书法培训班和书法学校的老师们,实际上大都不具备教育学知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教育的落后又导致人才培养的。于是,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看法十分有限,他们再去当老师,又把这种低水平传授给更下一代的学生们,致使书法理论与创作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妻若晨星。教育与理论、创作之间相反相成的制约关系,在书法领域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我们已经很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了。面对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拿一本颜体或柳体字帖,叫学生学几年而不能更改,并且谆谆告诫学生:学书法要十年寒窗,不要急于求成、好高鹜远。于是在年复一年的岁月流逝中,每个学生都盲目地,但又是恭敬地对着字帖一笔一画地临幕着。教师的工作则很轻松,他除了作些示范之外,就是在学生的作业上画红圈,最好的可以得双圈,好的也有圈……每个学生都希望多得几个圈,但他们却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字得圈而那个字却没有得。
没有教学大纲,没有教学计划,没有教学法,传统的书法教育当然只能采用这种师徒授受的私塾方式。几十个学生阅历不同、个性各异,也许还有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但一本颜体字帖可以“包治百病”。至于教材,不但分不出初级、中级或高级的程度区别,更严重的是还分不出课程性质的差别如创作课、理论课、技法课、临幕课、欣赏课等等。所有的教材(如果可以算是教材的话)都是清一色的技法介绍或经验介绍,写字应该如何如何,但这个如何并没有理论上的依据,完全是凭借个人的有限经验再抄录古书编述而成,若说它是以偏概全,至少不是太苛求吧?
中国近代的书法教育就一直这样屈从于古代和私塾教育模式不思更改。直到现在也没有太大变化。理论的缺乏思辨性使书法教育处在一个很可悲的水平线上,它几乎不具备丝毫现代教育的迹象。这种局面的另一个表现,则是书法教师概念的含混不清:只要会写书法,在创作上有成果,就理所当然是好的书法教师。书法家可能对教育学科一窍不通,但没有人会因此提出资格上的问题。以书法家充任书法教师的简单化现象,也许是书法教育迟迟未能构建自身独立体格并努力走向现代化的最大原因。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