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起于图画,愈古的文字,就愈像图画。图画本没有一定形式,所以上古的文字,在形式上最自由。”电这是就形式而言的。在文字被大量应用、交流的信息量增加、紧迫性增强的时候,绘画的意味就逐渐减弱,书写性相应增加。至秦“书同文”之后,文字的大趋势便是走向规范化。形式的演化,大致如此。可是,当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文字观上时,便会发现,人们对于文字的看法,远古时代与当代,差别是很大的。这种差别,恰与形式的日趋统一、简单相一致。远古的文字观念是复杂的,几乎是合“迷信”、娱乐、交流为一体的,并非像当代这样只有一种价值,即实用的交流作用。
讨论书法艺术,只注意到形式的变化,而忽略书法思想的演化,显然是个缺陷。但对书法思想的研究,只注意到“尚法”、“尚意”之类问题,也是不足的。必须把考察眼光延伸而上,即考察书法艺术在成立以前,它在观念上的“胎育期”,如同形式上的日渐演化终于完善了规矩、法度一样,观念上,也同样在积累着书法之成为艺术的“思想”。没有观念、思想上的这个准备,技术性的、物质性的变化,未见得便会使“书写”成为一种艺术。
殷商甲骨,亦称卜辞,是作测吉凶之用的。这种情况,在近代也有。云南纳西族的文字—东巴文,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但只有“东巴”(即巫师)能辨认和书写。须知,中国文字至殷商,已到了成熟阶段,而人们对文字尚怀着如此诚惶诚恐的敬畏之心,假若更推而上之,又当如何?
图腾崇拜是万物有灵论的一种最古老的宗教形式。19世纪英国民族学家泰罗首次提出万物有灵论,认为,这是宗教的最初形态。他认为,古人类信仰精灵,世上万物都是精灵做成的。图腾一词,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意译为“他的亲族”。人们认为自己的氏族同氏族用以命名的动物、植物之间,有着血缘关系,这种动物或植物,便是该氏族的图腾。比如,澳大利亚阿兰达等部族有一种被称为“珠灵卡”的图腾灵物,这便是一切刻有符号的木片或石片。人们认为它是图腾祖先精灵寓身之所,它有无边的魔力。 我国各民族的传说,多有本族起源的记叙,即其祖先与某种动物“交感”而繁衍了后代。在史书中以动物为氏族名称的很多,如黄帝的氏族有娇氏、神农的氏族神农氏、尧的氏族有验氏、舜的氏族穷蝉氏。其中,佐淤昭公十七年所载,少暤氏以鸟名官,有五鸟五鸿五雄九息,共二十四种,显为鸟图腾的残迹。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