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书法资讯
书体形成的过程与规律
2018-09-17     浏览890    作者:    来源:朱永正 官方网站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其社会意义首先是实用.所以随着社会生活内容日益繁杂,在汉字的书法上便自然地产生了“便捷”要求.这一要求是书体嫂变的最基本原因。所谓“隶为篆之捷”,即说明隶书写起来比篆书便利,而真书写起来又比隶书便利,当然,草书、行书则更为便利了。为达到“便捷’,就必须使构形笔画日趋约易,并加强点画用笔的贯气程度,即加强点画之间的笔势连贯性。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造成了象形性文字—篆书的解体。汉字在其早期所具有的象形意味随着书法体势的娘变,日益减弱,以至消失。最古的汉字,它的字形结构,保存了造字的笔画意义,叫‘笔意’。……汉字的形体是不断变化的,笔画日趋约易,加以书法取姿,致使原有的笔意漫法不明.已不能分析它的点画结构有何意义了,这种字形叫‘笔势’.”“笔意与笔势是汉字字形发展变化的规律。自篆书以后,隶、草以至正楷无不变为笔势。”“笔势煊变是汉字普遍现象。”所谓“笔势”性的字形,毫无疑问,是前述两个方面的因素所致。这一规律左右着书体煊变.由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最终形成新的书体。
     一种新的书体,在其萌生、成长以至成熟的过程中,其所处的社会地位也随之起变化。在前代认为是新体的,发展到后代便成了正体。在前代认为是正体的,发展到后代便成了古体.这是一条规律。每一个时代中,字体至少有三大部分:即当时通行的正体字.以前各时代的各种古体字。新兴的新体字或说俗体字.”“前一时代的正体,到后一时代常成为古体,前一时代的新体,到后一时代常成为正体或说通行体。在汉代隶书盛行,广泛运用于典籍、官方文书和碑铭的书写,这是当时的正体,而在某些用途上,如汉碑额上常使用篆书,以示特别的庄重,这是当时的古体‘草书、行书、真书从边睡战争中的中下层士吏和士卒的赴急文书中,从一些平常用途的书写中,即从草率求速的隶书中逐步萌生、成长起来.这是当时的新体。但往往就是这些新体表现得最为活跃,最有生气,它们不断在变,虽然还没有“长大成人”,但它们已显示出未来书法的发展趋势。由这一条规律,我们可以理解,真书之所以自魏晋以后逐步取代了隶书的地位,用以写经典、写碑铭的原因了。这有一个由新体发展为正体的过程,新体从前代正体中萌生、变化,起初是前代正体的草率形态,随着发展变化,逐步形成新的体貌。这种成一长中的新体,原是没有什么法则的,在它逐步趋于成熟,形成一整套法则的过程中,它也逐步地为社会所公认,最终以新的正体完全取代前辈正体的地位。而各书体的法则,是由“便捷”的实用因素和审美的艺术因素结合而成的,它揭示了书体形成过程中“先草而后工”的规律。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