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一门书写文字的艺术,古代的书法教育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并被当作是“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根本性大事来对待的。《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内容。六书是指“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CD六种造字法则,是文字之学。学童八岁入小学,先由史官来教学童以六书,所以汉代以后又称文字学为“小学’。当时的课本有《史描》十五篇,为大篆。教书写,自然要包括教会学童如何执笔、使转和达到字迹美观,虽然当时不一定会有艺术意识。 秦始皇于二十六年(前221)刚统一六国,便下令统一文字。《说文解字·叙》中叙述了这一过程:由于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领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箱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李斯的《仓颉篇》(仓一作苍)有七章,赵高的《爱历篇》六章,胡毋敬的《博学篇》七章,都是以四字为句,两句一韵,每章一韵到底,并常常将同义、近义或反义词编排在一起,便于诵读、记忆、对比、辨析,以小篆写成。从出土汉简实物知道.《仓颉篇》开首数句为“仓领作书,以教后俐,幼子承诏,谨慎敬戒。’故以‘仓颉”两字名篇。《爰历》《博学》亦类此。这三篇字书由秦官府颁行天下,以教学童识字,同时作为统一的标准文字责令各地实行。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为了统一法度,采纳李斯的建议,又下了焚书令,将天下非《秦纪》的史书,《诗》《书》及百家语全部交官焚毁,谈论《诗》《书》,以古非今者治重罪,只有医药、卜笙、种树之书不在焚烧之列。另外允许学法令,只能以吏为师。至今湖北、四川、甘肃等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木犊,内容多是抄写的《秦律》和《日书》(与时H有关的占书),字体是古隶,证明了焚书令在秦代各地执行之苛严,也说明了当时“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这说明在战国末期的秦国至秦朝,隶书是较通行的辅助书体.“以吏为师’,所教的律令,其书写的书体,往往也就是这种隶书。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