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书法资讯
中国书法风格演进的书体大势
2019-05-05     浏览830    作者:    来源:朱永正 官方网站

      我国的汉字书法及其体式,从其产生、演变到诸体齐备,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大体说来,商、周、秦为篆书时代,这一时代最长;两汉为隶书时代.三国、两晋为草、行、真书形成期。书法的各种体式及其基本形式法则(用笔、结体、章法等)至此相继规定下来,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风格标志着今体书—草、行、真书体式的定型和法度的完善,并成为士大夫文人个性风格翻新期中首出的两位大家。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的时期。无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至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包括哲学、宗教和文艺的各个门类,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转折。作为文艺领域的一个方面的书法艺术也是如此。正是在这一时期,士大夫文人们自觉到艺术应该体现人的个性,表现人的精神世界,而书法则作为艺术形式中最便利、又最富于表现力和意蕴的形式.充当了积极的角色。在这一时期,书法作为士大夫文人的寄情遣兴艺术的社会地位得以确立,汉字书法的今体书三体式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完备的程度,这正是方便实用兼能寄情遣兴的理想形式,所以很快风行起来,以至决定了一千多年来中国书法风格演进的书体大势。
    金石气与书卷气本是贯穿于书法风格史的两大书法美类型,它们既具有各自独立的书法审美的特征与价值,又相辅相成地活跃干书法风格的历史演化进程中,所以,我将它们作为书法风格学中的一对大范畴,也是书法风格史演进中的两大风格系统。
      “金石气”与“书卷气’在本书中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所谓“书卷气”,是直指“书卷‘形式的书法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轻松、流畅、遒劲、灵巧的形式美感。而古来文人书画家一向强调的所谓“书卷气”,亦可谓“学问气”,则是从属于“金石气,与“书卷气”两大书美类型的文人书家作品共同具有的深层内蕴与气息。
   所谓“金石气”,“金,乃指金属,这里说的是种种铜器铭文。如鼎彝、铜镜、钱币及各式铜器上的铭文书迹.“石,乃指刻石书迹,诸如碑、志、造像记、摩崖刻铭及其他各式刻石书迹。“气,则是“气息”、“趣味’之谓。早在明末清初,王铎即提出:“学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实质上,其所谓“古”,即是碑与帖迥然不同的书美意趣,这种意趣凝重、朴厚、刚多于柔,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因历史久远而造成的剥蚀、风化的非人工意味,所以我们看王铎的书法,虽以帖法为其主干,于旦又兼含有浓重的碑意,这一点在其真书、行书中十分显然,即其行草、狂草的线质和点画的起止、转折用笔形态也显示出其参透占碑而养成的骨力。
    至清代碑学盛期,有阮元著《北碑南帖论》,文中提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已在实际上明确点出了金石气与书卷气的不同趣味.阮氏将北碑与晋帖相较,前者往往端严沉厚,因镌刻更增其刚直朴茂之质.后者则出自随意挥写,往往流美灵润,巧妙多姿。而崇尚质朴,正是碑学书家们的意趣追求,所以碑学书家们竞相取法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刻铸铭文书迹,致使一个时代的书风以金石气为其书美特征。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