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有的汉代竹简上的草书看,大约到酉汉后期,章草的草法己约定俗成。这种书体既有着严格的书写规范,又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更不用说在用笔技巧上大大超过了篆隶。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草书的形成还促成了汉代文人书家流派的形成,杜操、崔缓、张芝……那是一条清晰的草书流派发展线。 草书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国书法理论的诞生。历史_L第一篇可信不诬、又触及书法本质的书论,即是东汉草书家崔缓所作的《草书势》。正是草书,正是前面我们所论及的道家思想的活跃,汉代书法艺术思想中,出现了“势”、“法象”、“神采”、“意”、“境”等美学范畴。崔缓的《草书势》、《笔论》《九势》使是汉代书法美学的典范之作。这些书论已涉及了书法的美,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中后期的“草书热”,确是历史的事实。这一事实,不仅是汉代书法的热点,而且因此导致了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草书在当时显然属于新生的事物,崔缓云:“纯俭之变,岂必古式。”厚今薄古,立场鲜明。因此草书成为保守派的攻击目标,自然在所难免。这种新旧思想的交锋,在赵壹所作《非草书》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东汉桓灵时期(147-190),政治腐败,外戚、宦官相继专权,因此阻碍了士大夫的晋升之路。时人叹曰:“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外戚宦官集团为巩固自己的利益,笼络人才,在汉灵帝的支持下,于“太学”之外,更设“鸿都门学”。《后汉书·蔡邕传》云:
西汉的文学和艺术,一般表现为寓巧于拙寓美于朴的作风,在经济发展、统治阶级肆意剥削纵情享乐的东汉时期,这种作风是不能满足精神生活的要求的这就必须变革。但是。东汉又是保守势力极强固的时期,变革必然受到大的阻碍。要实行变革,非有特殊地位的人出而提倡不可,汉灵帝终于代表变革派担负起提倡的责任。汉灵帝在政治上是一个极昏基的皇帝.在文学艺术上却是一个有力的变革者》他招集辞赋家、小说家、书法家、绘画家数十人,居鸿都门下,按才能高下受赏踢。保守派首领杨赐斥责这些人是“群小”,是“驩兜共工”;又一首领蔡邕斤责他们是小才,是排优因为汉灵帝想利用变革派来对杭大学名士所以不顾保守派的反对,待变革派以不次之位,让他们做大官。这样,文学与艺术在变革派的影响下,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也就是说,质胜于文的旧作风开始变为文质相称的新作风。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