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书法资讯
隶书书法正体化的两个阶段
2018-11-30     浏览893    作者:    来源:朱永正 官方网站

      所谓隶书正体化,指隶变结束以后,隶书形成正体的过程与途径。隶变完成,应有如下标志:一是彻底消除篆形,用抽象的点画符号重新组织字形;二是确立全新的笔顺、笔势、笔画连结方式,使之更适合右手书写的生理习惯;三是全新的体态,已经和它脱胎的母体有了本质的区别;四是字形结构形成新的规范标准,取得全社会的认可与通行。 

     隶书正体化,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去尽篆体痕迹,消除草书造成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实现隶书扁平端正的体式,以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的昭宣之际的简策隶书为标志,是在“善史书”风气的推动下完成的。隶书取撤捺挑法与长横波势的选择过程是:楚文字行笔的下滑摆动的书写习惯,被楚遗民带到隶变当中,使朴直的秦隶斜画,变成弧曲拖曳的形式,并渐成左右呼应之势;隶书要实现正体,字形必须平正,进而迫使左右长出的拖曳转为横势挑出,造成隶书扁平的体态,其长横波势则是与撇捺协调所致。    第二阶段,东汉章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实现分书的艺术化提升。从八角廊汉简,到武威汉墓出土的《仪礼》九篇,隶书体势均以极扁的式样横贯简的宽度。这些作品书字工美,代表了西汉中晚期规范的隶书式样。应该说,这是与小篆体势相反的一种极端,其遗风直至汉末仍不时可见。    东汉书风大盛,名家辈出,创立楷模。卫恒《四体书势》云:“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楷法兼有楷式、法度之意。又《书断》引王愔云:“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字方八分,旧说以为尺寸大小,实则方应训为“始”,犹言字始成八分之状。饰,义为修饰、整治、美化,意谓王次仲美化加工隶书而为八分,重新为隶书确立体势、撇捺挑法的变化和式样、长横的一波三折和蚕头雁尾等,使之备具典范美的楷模意义。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