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简体字是指流行于群众之中、未经整理和改进的形体较简易的俗字,由于是民间流行的写法,就比较不拘一格,一个字可能有好几种写法。偷懒、图方便是人类的天性。秦代统一,实行“书同文”,规定小篆是官方指定文字。由于小篆还是很难写,于是官府经办文书的“徒隶”,为提高效率,就把小篆的圆转笔画变成直线,用点、横、直、撇、捺、钩等笔划构成汉字,删繁就简,创造了隶书,之后又演变出更方便书写的楷书和草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说法,“楷书的减笔字在南北朝时期( 公元4一6 世纪) 已经出现, 到唐宋以后逐渐加多, 大体都是一些常用而笔画又比较多的字。”唐宋以后简体字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宋元时,随着通俗文学作品的产生,简化字大量涌现。这些简化字在民间流行八九百年,却并无合法地位。各封建王朝把民间的简体字视作“俗体”、“破体”,使其难登大雅之堂。而我们今天的简体字就主要是从历代的隶楷行草的简写“俗体”而来。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提出了汉字简化方法,要求把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作为正体字使用。 在当时的激进学者看来,不仅繁体字效率太低,导致教育普及不易、人民沟通困难,简直汉字都应该废除,采用拼音文字。民国政府开始提倡简体字,是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这一年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中说:“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三年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直到抗战爆发,国民政府推动的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止。实际上汉字的发展是纠结和曲折的,在简化的大趋势中,也有繁化的“逆流”。笔画多些,字的区别特征更多,不容易混淆;笔画少些,便于日常学习和使用。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