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诞生于殷商时期,这是当前最为可靠的结论。自甲骨文出土后,中国就进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历史时期。殷商时代,文字初创,在占卜、纪事等方面,边应用,边造字,还谈不上艺术。我的理解,汉字在其初创阶段,今人所说的“书法”实际上就是写字的方法。只要把字写到能表已达义的程度便属不易,远扯不到“书法艺术”上去。至于今人认为甲骨文的艺术价值何其伟大,大概要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书法理论家们自作多情,臆度古人之意,无病呻吟,借以拔高自己。其二是,从艺术的角度审视甲骨文字,吸取甲骨文的笔法营养,顺源流而下溯,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
中国文字的起源,一般都认为与结绳记事有关,更有人认为与八卦有关。但我以为,这是比较牵强附会的说法。结绳记事应该是以“结”记事,而不是以绳“段”记事。八卦是怎样画出来的,至今仍然是谜。即便是有坎卦象甲骨文的“水”字,但其他卦象则与文字不搭界。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造字法推敲,也与结绳记事和八卦没有多大的关系。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中国文字起源应是半坡时期。这一观点已被基本否定。我却认为,尽管半坡时期没有将文字作为记事工具,也就是说没有造出字来。但是,从其陶罐等器具及墓葬遗物上发现的大量抽象绘图来看,有很多具备了汉字雏形图像。汉字中,象形文字所占比例较大,因而,汉字的诞生应与远古绘画有更大的关系。
到了甲骨文时代,这些具备汉字雏形的绘画被进一步简化和线条化,并逐渐开始运用指事、形声等方法,造出了汉字。因而,甲骨文的主要功能是“写”字,故商人尚字。
甲骨文的书写主要是用锥、刀之类的尖利之物在龟甲、皮革和骨骼上画、刻,所以,刀锥等物是笔,龟甲等物是纸,不存在墨法。因而,在临习和创作甲骨文时,线条一般呈纺锤形,两头稍尖,笔画挺拔,清秀而有力。结构较为随意,墨法比较单调,要透出习习古意。也可借用绘画的笔法,以中锋表现其象形的结字意趣。
本文原创者:朱永正书法官网